景福宫(Gyongbokkung)是李朝(1392~1910年)时期韩国首尔(汉城)的五大宫之一,也是李氏王朝的正宫,它是李朝的始祖——太祖李成桂(1392~1398年在位)于1395年将原来高丽的首都迁移时建造的新王朝的宫殿,具有500年历史。中国古代《诗经》中曾有“君子万年,介尔景福”的诗句,此殿籍此而得名,因位于汉城北部,也叫“北阙”。景福宫是首尔规模最大、最古老的宫殿之一,是韩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中心。1592年日军入侵时将宫苑的大部建筑物破坏,到高宗5年(1868年)重建时只有10个宫殿保持完整。
游客在游览宫阙时可以观赏被指定为宝物的“交泰殿峨眉山烟筒”、“慈庆殿十长生烟筒”、“庆会楼”、“獬豸麒麟”等。处于景福宫对面的冠岳山是火山,所以“解太”有阻止火灾之意、“麒麟”意含选拔贤良。
通过国立中央博物馆的东北口,即可进入景福宫。景福宫占地面积达15万坪(约合50公顷),呈正方形,南面是正门光化门。光化门和勤政门之间是二楼建筑兴礼门,"兴礼门"在《景福宫全图》和《宫阙志》等朝鲜初期画图或书籍上记载为"弘礼门"。其名称之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清代,中国清代乾隆皇帝之名字叫"弘历",故而得名。但当时借用皇帝的名字是一种讳言。因此,到了朝鲜末期(高宗)把它改为"兴礼",自从把它称做为"兴礼门"。兴礼门构造十分坚实,上下楼皆为正面三间和侧面二间。"兴礼门一带"指的除了光化门以外的第二个宫门,范围为从兴礼门直达勤政门的地带。这里不仅是保卫国王的,而且是设有军事部门的重要地区。以前日帝把泥土堆至高一米五后,上面重筑朝鲜总督部。
景福宫东面是建春门,西面是迎秋门,北面是神武门。韩国动乱时期曾遭全毁,重修后的光化门的门匾,据称是韩国唯一用韩文写成的门匾,而且是前总统的手笔。
景福宫内有勤政殿、思政殿、康宁殿、交泰殿、慈庆殿、庆会楼、香远亭等殿阁。
景福宫的正殿勤政殿是韩国古代最大的木建筑物,最雄伟壮丽,是举行正式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大殿。高宗4年(1867年),勤政殿由兴宣大院君重建,在花纹华丽的两坛月台上,冠以两层重檐,显得雄伟壮观。殿内有宝座和宝盖,殿身四周绕以回廊,殿前铺平石板,此外,配色华丽的丹青,造型秀丽的鬼拱包,使建筑更为庄严肃穆,异常壮丽。殿前方的广场就是百官朝会之地,广场的地面铺以花岗岩,分三条道路。中间的道路稍高、稍宽,是国王走的路,两侧的稍低一些,是文武百官走的路。还有品阶石分列于广场两侧。
思政殿位于勤政殿后边,为国王的办公地点。"思政"意味着国王深思国事,细心虚理。康宁殿是国王的寝殿。建于太祖4年(1395),烧毁于壬辰倭乱(1592),高宗4年(1867)与景福宫同时重建。1917年昌德宫内殿被烧毁重建时,将景福宫的宫殿(包括康宁殿在内)迁至此处,并将该殿作为昌德宫的熙政堂。